知行相辉映,实践促成长--学院开展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 学生会实践部   审稿人:饶远林     时间: 2025-03-07


2025年寒假,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结合学院工农艺学科特色,开展了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引领青年学子走出校园,进入真情境、解决真问题、创造真成果;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经锻炼、长才干、做贡献。

蜀地文心”实践团“探寻巴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为主题,前往三星堆、杜甫草堂等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纪念场所,深入调研巴蜀文化的传承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创新发展模式。团队成员将调研数据分门别类,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对比分析、交叉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巴蜀文化在传承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除此之外,团队成员还根据调研结果与自身感受,发挥特长,结合调研地的文化特色设计了一系列精美的文创产品,意在以这些文创作品为载体,助力家乡巴蜀文化长期保持其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图为团队成员根据调研结果设计的IP形象“蜀串串”)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归园田居团队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团队深入郫都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村和特色盆景产业园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产业分析等方式,系统挖掘乡村特色产业资源与文化底蕴,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团队成员在实践调研中不断深化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用实际行动展现当代青年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奋斗姿态。归园田居团队的实践探索通过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活力。这种双向赋能模式,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重要支撑。

(图为团队成员在进行走访调研)

学院双创实践团队深入四川兴文县苗非遗工坊,以苗绣为切入点,探索非遗现代化传承。团队通过“调研+科技+文创”三结合模式,采用线上线下并行方式,挖掘苗绣文化内涵与传承挑战,聆听传承人李阿姨讲述纹样背后的民族故事助力传统技艺焕发新生。运用VR技术制作苗绣知识卡片,通过扫码解读展示纹样寓意。拍摄微纪录片普及工艺文化,总结非遗数字化创新导图,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同时设计明信片、帆布袋等实用文创,将苗绣纹样融入日常生活,拓宽传播渠道的同时为传承人创收,促进可持续发展。团队还提炼出“科技+文创”传承路径,形成可推广的非遗创新方案。当地相关人员赞誉:“年轻人的创意让苗绣走得更远。”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合作,推动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活力。

 

 

(图为李阿姨用缝纫机制作苗绣)

 

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为学院学子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研究问题提供了宝贵契机。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青年学子们重走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参与社区治理、调研国情民情;深入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未来学院将继续探寻与学科特色相关的更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面向实际、深入实践、知行合一,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忆军旅峥嵘岁月 寄语青年传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