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两个月以来,2000余名川农学子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村镇社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传播党的声音,培育文明新风。用青年担当与奉献,传承雷锋精神,做新时代新青年。
激扬自信自强,“青年心”奏响红色文化时代强音
“新时代文明实践先锋”活动中,同学们返乡前往居住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线下宣讲、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形式,向群众普及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电视上、网络上有时听不懂,你们川农的娃娃讲得很好嘞,通俗易懂,我们喜欢听!”团队宣讲+调研+服务的实践方式广受乡亲们的好评,团队累计开展进行相关志愿服务20余次,收集调查问卷400余份,为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写下生动的注脚。负责同学侯闰峰说:“这次活动有校团委学生实践与志愿服务中心牵头,我们将在日常工作中所积累到的志愿服务经验融入线下实践中,以活动为载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让老百姓在各种文化活动中感受幸福。”
志愿者在仁和区老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调研
信息工程学院的116名学子走出理论课堂,在河南省、辽宁省在内的110个新文明实践中心及当地红色基地,探访感受时代脉搏。“参观彭雪枫烈士陵园,了解彭雪枫将军在此地的历史资料和事迹记载,我们由衷地感到震撼与敬仰,新时代依然需要这样的人!”成员通过开展实地调研,收集有效问卷400余份,绘制手书5份,制作H5视频1个。此外,团队将探访材料收集整理制作,在家乡地的新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红色理论知识宣讲共计20余场。
坚持守正创新,“青年力”推动非遗文脉赓续传承
当竹子遇上艺术,会撞上怎样的火花?在南充市嘉陵区李渡镇阁老村,一群来自林学院的同学们指尖翻飞,毛竹在“插、穿、套、扎”等技法中变成了椅子、花瓶......通过一双双巧手中鲜活了起来。队长黄梦希说道:“竹编既是生活用品,也是工艺品更是收藏品,具有传承意义。作为新青年,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应该让优秀传统文化也搭上新时代快车。”活动开展期间,团队成员带领四个乡镇的留守儿童共同编制作品80余件,用一竹一叶传承着非遗中的民族基因。
团队成员带领小朋友们进行竹编学习
在一座千年古寨,一群人唱着淳朴厚重的民歌,跳着莎朗舞蹈,讲着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入……风景园林学院“遇见·羌寨”团队来到了位于理县桃坪羌寨的新文明实践中心,以川西少数民族古村落典型代表——桃坪羌寨的文化保护为切入口,通过实地考察、与群众访谈,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赏羌寨风光,悟文化内涵,思现代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新范式。团队聚焦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宣传传播渠道狭隘、民族文化产品单一化等问题,提取羌寨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了一系列纹样产品,其中包含3个主要IP形象人物,80余种文创产品,48个表情包,从而“吸引游客走进来,带动羌寨文化走出去”。
团队设计的IP形象及文创展示
勇毅踔厉奋发,“青年行”助力乡风赋能源远流长
“每年的枇杷节啊,这里人山人海,这可是宣传推广我们仁寿文宫枇杷的好机会呀!”经济学院“绿色兴农先锋”乡村振兴观察实践团队,调研走访仁寿、厦门等6个城市,开展了为期23天的调研活动。在四川省仁寿县文宫枇杷基地,团队通过走访调研了解我国发展乡村地区优势产业的辐射效应,探索创新模式下“深挖枇杷文化,建文宫花园城”乡村产业文化对产业经济推动的积极影响,共形成6篇调研记录,1篇调研报告,针对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振兴的实践形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及根据当地政策可供改良的策略和措施。
团队成员在仁寿县文宫枇杷基地调研采访
来自体育学院的“向芒而生”团队把墙绘艺术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助力改善村容村貌,推动乡村和谐发展。团队通过走访调研攀枝花市混撒拉村,根据当地人文风情做到“一村一景,一墙一文化”,设计“民族文化、光伏发电、种植芒果历史”主题墙绘,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混撒拉村浓郁的民族风情、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种植芒果的艰辛历程共计完成墙绘四幅,作品获得村民及游客的一致赞美。“这群大学生画得多好看啊,把我们这儿的特色都画出来了,让我们村儿啊都成‘网红景点’哩,帮我们吸引到了更多游客。”
团队在混撒拉村完成的墙绘效果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在新征程上,为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四川农业大学积极引导青年学子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最后一公里”,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