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

【媒体视角-四川文化网】2025年暑假社会实践:生如乡村振兴“新路径”,解码城乡融合“双刃剑”

作者: 曾嘉琪   审稿人:饶远林     时间: 2025-08-14


 (新闻链接:https://www.scgoo.cn/article-39129-1.html)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曾嘉琪)2025年7月3日,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风向”实践调查团二队的大学生队伍走进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高山村,以“探究城乡融合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为实践主题,通过走访农户,在调研中把握将数字化时代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新导向,为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贡献力量。团队用脚步丈量着高山村在城乡融合浪潮下的真实图景,试图解开发展的“边界”密码。

(图为团队成员们探索高山村杨瑶供图)

  现代与老旧:被“边界”分隔的村庄
  团队首先探访了高山村城乡融合的“前沿阵地”。留灯书屋静立村中,为乡村点亮阅读的灯火;CSA社区(社区支持农业)展示着现代农业与城市消费对接的新模式;一杯融合了本地特产的大蒜咖啡,更是产业创新的生动注脚。这些元素共同勾勒出高山村积极拥抱城市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努力方向。

(图为CSA社区标识和留灯书屋洪心洁供图)
  团队观察到,临近CSA社区和主干道的区域,受益于城乡融合项目的集中投入,基础设施(如道路、污水处理、网络)得到显著改善,环境整洁度远高于村落内部。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该区域住户的生活环境,提升了高山村整体的对外形象和招商引资吸引力。团队成员薛淳元在问卷分析中发现:“靠近示范区的村民,对‘环境变好’的认可度明显高于深处村民,这印证了CSA社区的引入确实带来了活力,尤其是临近城市道路的区域,面貌焕然一新,”成员们总结道,“CSA确实让城市的目光看到了乡村的价值。”

(图为CSA社区建筑洪心洁供图)
  然而,当团队深入村落腹地,一幅更具张力的图景呈现眼前。一条无形的“边界”似乎将高山村分隔开来:靠近CSA社区和主干道的区域整洁现代,而深入内部,部分村民的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则显露出明显的滞后。团队在走访中,与一位年长的婆婆进行了深入交谈。婆婆的话语朴实而耐人寻味:“社区建起来,征用了些地。好处嘛,像我们这把年纪的,地不用自己种了,能歇歇。但坏处也实实在在,地少了,收入也跟着少了啊!”这席话,道出了土地流转这把“双刃剑”在个体生计层面的复杂影响。婆婆的境遇引发了团队的理性思辨。团队成员卢浩然分析:“高山村的实践展示了城乡融合的初步成效,尤其在空间重塑和产业导入上。但‘边界’的存在也揭示了关键问题——这种融合是否具备足够的深度和普惠性?”

(图为村民已停修的后院  卢浩然供图)

  书屋与老屋:城乡融合深度下的普惠性挑战
  当团队离开光鲜的“界面”,深入村落腹地,城乡融合的“另一面”逐渐清晰——发展红利未能均匀渗透,形成了鲜明的空间与社会经济梯度。
  CSA社区作为高山村城乡融合的核心载体,其运作模式是团队调研重点。该社区通过会员制,将城市消费者与本地农业生产直接对接,提供有机蔬菜配送、农事体验等服务。但是土地征用补偿后的部分村民缺乏资金、技能和渠道从事其他非农经营,容易陷入“无地可种、无工可做”的困境。团队成员杨瑶在感悟中写道:“婆婆的‘休息’背后,隐藏着的问题是土地流转带来的增值收益如何更公平地惠及全体村民,尤其是像婆婆这样因失地而收入受损的群体?”高山村的城乡融合实践,在纵深发展中遭遇了严峻的普惠性挑战。土地流转的收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CSA社区对全村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导致发展成果共享不足,“融合界面”与“传统腹地”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梯度分化与发展断层。

(图为城乡“边界线”上的居民住宅曾嘉琪供图)
  通过走访与讨论,团队成员认为推动城乡融合走向纵深,关键在于需要构建更加公平、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打通产业辐射的毛细血管,并通过全域规划和多元共治弥合空间与社会边界。这需要政府、市场、村集体和村民形成合力,将“融合界面”的示范效应,转化为激活全域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次调研让“城乡融合”这个概念变得立体而复杂。成员薛淳元深有感触:“真正的融合,不仅是项目更新的创造力和带动力,更要让最普通的村民在时代变迁中找到安稳和希望。”
  “风向”实践调查团二队的温江之行,不仅是一次对高山村发展模式的深度扫描,更是一次对广大乡村在城乡融合进程中普遍性挑战的敏锐洞察。推动城乡融合走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包容普惠的未来,是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使命。这份来自田野的青春思考与热忱,将凝结成扎实的调研报告、可行的政策建议和持续的关注行动,为破解城乡融合的“梯度分化”难题,贡献属于“风向”的智慧与力量。

 

上一篇:【媒体视角-四川农村日报】2025年暑假社会实践:识草认鸟,川农大入村培养生态导赏员

下一篇:四川省首个国家级城市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获批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