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网链接:https://news.sicau.edu.cn/info/1078/80234.htm)
近日,风景园林学院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联合举办的“涟漪计划-跨维度的生态对话”国际工作坊圆满落幕。本次工作坊汇聚了12名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在赫尔辛基大学苏珊娜教授、舒茜博士以及风景园林学院多位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展开了一场跨越地域与学科的生态对话,以科学研究与创新设计回应全球性生态挑战。
学术碰撞:生态、文化与技术的多维探索
“涟漪计划”以生态可持续为核心,旨在通过跨文化、跨学科的协作,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路径。在为期一周的密集研讨中,中芬师生团队深入实地调研,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完成了上百份问卷访谈,并运用科学分析方法,将生态数据转化为生动的设计语言,共同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故事”。
本次工作坊通过实践强化了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跨学科协作能力及国际化视野,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风景园林人才提供了新模式。这次合作不仅是方法的交流,更是思维的碰撞,苏珊娜教授表示中国学生对生态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
实践创新:用设计语言推动“涟漪效应”
工作坊成果聚焦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学生团队以“涟漪”为隐喻,提出了一系列可落地的生态解决方案,如:低干预景观设计、多群体参与式生态修复等,展现了科学研究与设计实践结合的强大潜力。
“涟漪计划“联合工作坊是学院推进国际化教育的一次重要实践,学院期待与赫尔辛基大学持续深化合作,未来,双方计划将工作坊成果整理为学术成果并探索建立长期联合研究机制,进一步拓展在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访问期间,苏珊娜教授以“Refraining Urban Green Spaces-from Co-creation to inclusive Nature-Based Governance”(重构城市绿地:多群体参与与自然共创实践)为题在5教530为师生做了学术报告。苏珊娜教授分享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变革性城市绿化、城市生态绿地中的多物种连通性及多种群体参与生态建设的方法和实践路径,同时分享了自己在实践中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共创自然实践,携手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工作;报告指出,在进行绿地建设的时候需要关注多种人群的需求,倡导加强跨领域合作与自然实践,呼吁同学们培养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随后,苏珊娜教授还参访了大熊猫实验基地,五月玫瑰庄园等地,了解了风景园林学院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深入探讨了两校未来在校际合作交流中的可能性。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与国内外专家智库的协同联动,凝聚合力。(本次学术交流受到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海聚计划高端人才引进项目(2024JDHJ0017)的支持)
报告人简介: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担任赫尔辛基可持续发展机构主任、瑞典农业大学教授、赫尔辛基大学环境生态系统教授、第五维屋顶绿化项目负责人、跨环境科学博士项目导师。苏珊娜研究领域非常宽泛,涵盖植物和无脊椎动物、生态、园艺、土壤微生物、环境审美、用户视角、休闲心理、地理学和哲学等。目前,出版物总数88篇,其中同行评审论文54篇。Google Scholar 收录78篇,被引1696次,h指数36;Web of Science 收录39篇,h指数36,他引5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