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中国园林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东方式园林的核心,在秉承了世界园林传统特点之外又独树一帜。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中国造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深的造诣,堪称艺术而无愧;在世界造园史上,它独树一帜,并对东西、方造园业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致有“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
1月13日下午,美国教授赵光辉和David Thomas Kendall在第二教学实验楼学术报告厅与200余名川农学子面对面,共享一场题为《东去西来---景观设计中西方文化触碰及其他》的学术盛宴。
报告会上,赵光辉教授首先引出了一个“绿色之心”的概念,他提到:“绿色之心”就是以保护人居生态环境为目的,将人性和自然界更健康地结合,打造一个自然、生态、低碳的城市公共空间,并寻求人与自然、人与城市景观的共鸣。随后,David教授就自己的亲身经历对“绿色之心”的概念做了更深入的讲解,他说:“我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来自于武汉,从武汉机场到武汉市区的路途中看到许多正在修建的建筑,然而,在这些高楼大厦中间,我看到的仅有的绿色是只是一些小花坛和少量的植被。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令人可喜,但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护自然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绿色之心”,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景观设计师们拥有一颗绿色的心,并用这颗心去设计景观。”
景观设计和创作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造物过程,它以文化背景为承载。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径庭,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诸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也越来越突出。
赵光辉教授指出,东西方景观文化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意境”,面对同样的景观,中国人喜欢含蓄而富有诗意地联想,而西方人就表现得直白而具象。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是一种奇怪而美妙的过程,例如现在有很多设计师将中国元素融入现代时尚的东西,为中国传统元素赋予了新的意义。
最后,赵光辉和David两位教授与在场所有同学一起练习了“绿色之心”的手语,他们殷切地希望同学们可以同手语的意义一样,凤凰朝日,展翅高飞!
讲座结束后,笔者有幸采访到两位主讲人,以下是两位主讲人对此次讲座的感受和对园林专业学生的期许和建议。
笔者:通过这次和川农学生互动您对川农学生的印象和感觉如何?
David:你们所提的问题都十分有建设性意义,就是说你们对我们的理念有许多见解和自己的理解,作为一个大学生这是非常难得的!
笔者:您觉得中国的大学生和美国的大学生最大的差异在哪里呢?
David:首先,我不知道平常的中国学生是怎样的生活的,但是当我与他们交流时,我觉得他们有一点害羞,他们有点害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我相信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有许多创造性想法,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害怕去表现自己,这是中美学生之间我直观感受最大的差别。
笔者:您做了这么多年景观设计,始终贯彻的设计理念与设计特色是什么呢?
赵光辉:贯彻的理念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敢想、敢打、不要害怕。大的设计和小的设计我都做过,大到国际机场、小到室内设计。同学们在设计的时候,自我的设计十分重要。按照各人自己的想法走,不要太过于听信别人给你说什么。
笔者:面对您现在取得的如此多的成就,您的心态是怎样的呢?
赵光辉:我现在的心态刚才在讲座的时候已经讲过了,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当官,就是玩。这种玩的心态,就是我们本着对这个事业付出,我就是喜欢这个专业,我喜欢这个专业,我就要去玩他,从中得到乐趣。我得到这个乐趣后,对别人也有好处。同学们在学习中,不要老是去想,我要干什么,我要走哪里,我要考第一名,比如有些同学问我,我要去考北大、我要去考同济、我要去北林,我说你现在就是要放松心态,你去、不要紧张,你就要本着玩的心态,考得上考不上以后再说,如果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肯定要弄砸。
笔者:对于园林人才现在供大于求的现状您怎么看呢,有什么好的建议给我们的同学。
赵光辉:还是一个,不要跟风。今天你觉得这个泡沫吹得很大,园林啊,到处都在招你们,明天就又完了,根本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基础扎好,不要受外界的影响,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外面的的市场是怎么回事,我们的园林教育是怎么回事。
文/柯可心 图/秦霞